經濟導報記者 | 吳淑娟
山東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將實施九大行動計劃、30條措施,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到2025年,打造1-2家省級、4-6家市級海洋科技專業孵化器。高水平建設120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新建15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根據《計劃》,山東將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行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世界一流港口建設行動、海洋新興產業壯大行動、海洋傳統產業升級行動、智慧海洋突破行動、海洋文化振興行動、海洋開放合作行動、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行動。
在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行動方面,將加快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等高能級平臺。每年在省重大科研項目中布局15-2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建設山東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山東海洋信息技術研究院、山東現代海洋產業聯合孵化中心等成果轉化機構。到2025年,打造1-2家省級、4-6家市級海洋科技專業孵化器。全省新增發布實施地方標準20項。
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爭取設立海洋領域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從全國涉海高校、院所選聘專家赴沿海市掛職。建立海洋產業人才大數據中心,設立運營海洋人才發展基金。建設海洋人才港(青島)。到2025年,培養集聚100名以上國際一流海洋科技人才、3000名以上海洋優秀青年人才。
在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方面,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建設海洋資源基礎信息平臺,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會同江蘇省建立完善滸苔綠潮災害聯防聯控機制;高水平建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爭創國家公園;推廣濰坊“檉柳+肉蓯蓉”海岸帶生態修復模式。到2025年,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92%。
發揮好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中心、桑溝灣貝藻碳匯實驗室等平臺作用。積極爭取在威海開展藍碳項目交易試點。支持煙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
在推進世界一流港口建設行動方面,打造智慧綠色平安港口。深入開展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加快自動化碼頭、智慧管理平臺等重點項目建設。到2025年,5萬噸級以上干散貨專業化碼頭作業基本實現自動化,港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占綜合能源消耗比重達到60%,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20億噸、4000萬標箱。
推動威海與韓國仁川之間海港空港“四港聯動”,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推進煙臺海上世界、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等港產城融合項目。
在推進海洋新興產業壯大行動方面,重點發展深水和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深遠海養殖裝備等深海油氣裝備和新興海洋裝備。實施“藍色藥庫”省級大科學計劃,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建設海洋藥物技術創新中心等省級海洋生物醫藥研發平臺,推動符合規定的海洋藥物納入國家藥品目錄。實施海洋藥物、生物制品和海洋生物酶制劑為重點的海洋生物醫藥高成長性企業培育工程。
推進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實施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工程,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創建國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積極推進海水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到2025年,海水淡化產能規模超過120萬噸/日。
推動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發展。支持煙臺建設海上風電母港,推動威海、東營等市發展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青島實施多能互補供電、海水源供冷供熱、海水淡化、海水制氫等工程。探索推進海上、海島分布式能源試點。依托濱州、濰坊、東營加快建設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一體化基地。加快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發展布局,探索推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試點項目建設,構建海上能源綜合供應體系。
在推進海洋傳統產業升級行動方面,高水平建設120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到2025年新建15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以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為龍頭,穩步推進近海漁業向深遠海發展,爭創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8-10處。
發展休閑漁業、海洋垂釣、研學旅游、帆船體驗、海洋文創等特色產業。培育嶗山、劉公島、蓬萊閣、長島等休閑度假綜合體,提升青島鳳凰島、蓬萊、海陽、日照山海天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層次,打造“仙境海岸”“黃河入海”“濱海自駕”等特色旅游線路、標志性景區和精品項目。打造一批以“耕海一號”為代表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旅游新業態。建設青島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煙臺郵輪始發港以及威海、日照郵輪訪問港。
發展超大型散貨船、超大型油船、大中型集裝箱船等高技術船舶,以及水上事故預警裝備等特種船舶。完善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資源綜合開發產業鏈,推動臨港化工集約集聚發展,高水平建設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積極培育具有較強國內外競爭力的骨干海運企業。到2025年,實現骨干海運企業控制總運力規模突破1900萬載重噸,船舶規模超過160艘。在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市發展海洋環保產業。
在推進智慧海洋突破行動方面,加強海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依托有條件的島礁、海上平臺等布局5G移動通信基站及無線電管理技術設施,在防范商漁船碰撞、海上救援和服務保障等領域積極開展應用。建設海洋船舶綜合管控平臺,形成山東沿海立體監測和搜救網絡。實施海洋智能感知、智能裝備、智能網絡等創新工程。建設省級海洋大數據平臺,實現與國家海洋大數據平臺互聯互通,開展市級海洋大數據示范應用。
在推進海洋文化振興行動方面,傳承發展海洋文化。實施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等重點文化遺產、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到2025年,舉辦國際海洋節、放魚節、濱海城市啤酒美食節等活動100次以上。
推動膠東經濟圈打造世界著名的濱海文化創意產業長廊、濱海休閑度假黃金旅游帶,支持青島打造國際海洋旅游名城,東營、濱州打造黃河口文化產業帶。培育青島影視、煙臺創意設計等產業集群。到2025年,沿海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發展海洋特色文化創意項目200個,民間團體開設海洋文化創意工作室100個。
在推進海洋開放合作行動方面,推動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特色海洋經濟。支持青島強化海洋功能和特點,建設現代海洋城市。建立重點港口與中歐班列(齊魯號)合作聯動機制。織密遠洋運輸航線,重點打造日韓、東南亞、中東、印巴、歐美5大優勢海運航線組群。支持省內港口通過締結友好港或姐妹港協議、組建港口聯盟等形式,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港口合作。到2025年,外貿航線數量達到278條,建成內陸港50個左右。
在推進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行動方面,加強海域海島使用動態管理,嚴格管控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加快完善海域使用權出讓、轉讓、抵押、出租、作價出資(入股)等權能。支持煙臺開展海島保護與開發綜合試驗。配合自然資源部做好海域與無居民海島確權登記。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
建立涉海部門及海上執法機構協作機制和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共同打擊海上各類違法行為。持續開展海洋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推進全省海洋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強化近海海域、港口、船舶等領域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能力。
山東還將動態調整海洋強省建設重點項目庫,推薦省重大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等項目時向海洋領域重點傾斜。對海洋領域“瞪羚”“獨角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高成長性企業,省級財政擇優采取股權投資等方式給予支持。對省重大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和非經營性交通基礎設施、教學、科研、漁港、人工魚礁等公益事業用海項目,依規減免海域使用金。
支持一批對標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的海洋戰略性產業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審核通過后,省級財政按銀行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35%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投資于省內種子期、初創期的海洋科技型、創新型項目,引導基金可讓渡全部收益。鼓勵各級積極推廣應用PPP模式,支持海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