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兩創”標桿、文旅產業新優勢成為文化繁榮的關鍵詞。在“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下,文旅產業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與機遇,產業發展動能將進一步得到激發和釋放,新的市場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山東將如何在文化“兩創”新標桿下打造文旅產業新優勢?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特聘專家孫小榮作了解讀。
當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旅游與體育、信息、物流、建筑、農業等產業的融合,使得文旅產業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優勢。這些政策分為三大類:一是大力支持特色小鎮和鄉村文旅建設;二是規范文旅地產;三是對文旅產業項目提供財政、土地、金融支持。自2009年,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出臺《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從2010年開始,文化部、國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個中國文化旅游主題年,每2年舉辦一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節,文旅產業迎來發展機遇。
近兩年,山東也出臺多項政策規劃,以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7月,圍繞“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聚焦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深化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發展布局,山東印發《山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進一步助推文旅產業融合升級,打造“好客山東”升級版。2021年3月省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推出12條措施,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此次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在全面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方面,提出要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塑造文旅產業新優勢。
針對如何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孫小榮教授表示,首先,從空間維度來看,要改變山東省文旅發展在空間布局發展層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于山東而言,濱海沿線、中部濟南-泰山-曲阜片區是文旅產業發展的強勢區域,但是相對而言,山東西部、北部即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的發展比較弱,這是由資源稟賦決定的,在任何一個地區,擁有山地和濱海資源的地帶文旅產業都會優先發展。那么,借雙循環戰略,從拉動投資、消費,擴大內需的角度來看,支持和鼓勵欠發達地區即黃河流域文旅產業發展,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廊道。積極推進黃河口、長島國家公園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也有利于激活和釋放黃河下游生態和文化的資源潛能,建設黃河、長島國家文化公園,構建河海相通、海陸交融的內循環空間,達到相對均衡、均質的發展,改變山東從空間結構層面“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促進全域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增效。
其次,向存量要增量,推進縱深發展。這里的存量不是說未開發、待開發的資源存量,而是已經經歷了初級開發,但綜合效益不明顯,資源的深層潛能沒有被完全激活存量。比如山東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農業農村資源,千里濱海資源,其中有很多具備打造世界級休閑度假目的地的資源稟賦,但目前來看,并沒有打造成具有世界級品牌影響力的休閑度假區,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那么,從建設長島國家公園建設、千里海岸觀光廊道,進一步深化推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角度而言,應該是對這些資源稟賦優質的重點區域進行優化升級,以錨定世界級休閑度假區建設來推動高質量的產品、業態和服務等全方位的品質升級和優質供給,從而全面激活存量,擴大投資和消費增量。
再次,從促進創新發展的縱深度來看,要通過“兩創”理念的引領來尋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契合點,以面向未來的超前理念和實踐來重塑“新山東”。“兩創”實際指向的是兩個方面,“創造性轉化”強調的是創意賦能下新舊動能轉換,即舊資源如何轉化成新產品、新體驗、新消費;而“創新性發展”強調的是創新發展的路徑、實踐和模式,可以說前者是戰術,指向具體的創造技能和方法,而后者是戰略,指向的是創新發展的機制和組織結構。也就是說,山東面臨的挑戰是,既要在產品和業態層面追求優秀傳統文化的巧妙轉化,又要在機制和組織層面蹚出一條新路子,創建一套新模式。
山東已經在文化景區街區、文化研學、旅游文創、文化演藝等層面做出了一些大膽的嘗試,產生了一些優秀的產品和項目,比如“鄉村好時節”“山東手造”等,下一步要推進“兩創”在文旅產業的縱深實踐,培育一批能展現山東風韻、齊魯風情的,在國內、國際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文化體驗高地,展現新山東,新時尚。
“兩創”雖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方針,但也不局限于文化領域,比如在城鄉更新、特色農業、漁牧養殖、林湖濕地等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層面同樣適用,“兩創”方針指導下的全要素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是山東文旅“走前列,開新局”創造產業優勢,為再造一個“新山東”探路、賦能的實踐路徑。
(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 文/姚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