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隨著消費升級及個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已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從觀光式旅游過渡為度假式深度體驗游,其產品逐漸向多樣化、融合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在眾多的特色鄉村中,如何發展成讓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大難題。要想在眾多特色鄉村中突出重圍,不妨從以下12個方面進行大膽思考。
鄉村有許多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森林湖泊、田園山水等資源,怎樣釋放資源把資源變資本,吸引更多的企業資金進入鄉村,需要我們創新。
建議政府不要大包辦,堅持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必須走市場化道路才能持續發展鄉村,單靠政府一時半會兒的扶持是無法實現持續發展的。
如何扶持鄉村發展?絕不要金錢式的扶貧,產業扶貧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貧。送豬、送錢解決不了問題,要扶大扶強、扶持產業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扶貧。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資源和資金,著力大項目的發展。不能遍地開花、蜻蜓點水式的扶持,勁往一處使,否則資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會半途而廢,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錦上添花的項目扶持。
怎樣吸引青年人才回鄉創業?政府的人才戰略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下鄉,雙創基地可以設在農村,比如一個莊園開設一個總部,一個庭院設置一個總部。或者一些從事軟件開發的IT行業,也流行進入村莊,因為只要把基礎設施、比如寬帶裝進去之后就基本能滿足城里人的辦公條件,公司也就可以搬到農村。把智創、文創、農創等引入鄉村,這樣就可解決一部分城市擁堵、房價居高不下等問題。
怎樣從觀光旅游向體驗式旅游轉變?需要用活鄉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園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要按照鄉村原有的脈絡進行梳理,策劃新產業,引進新思想,讓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莊,將規劃與運營有機結合,讓美麗鄉村產生美麗經濟。要創新產業規劃設計,打造合理的鄉村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更多人愛上鄉村。根據農村的自然條件,設計出適合鄉村特點的建筑與景點,也會吸引外來觀光者,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整村開發的運營模式是以行政村為單位,以集體經濟和外來資本為投資開發主體的現代運營模式。多層次的投資結構和三層投資結構。整村開發運營管理體系包含:前期進行整村規劃策劃、掌控整村開發節奏、整村開發的推進、招商引資、手續辦理、項目開發、開發立項、建造控制、老百姓和村集體與投資商的協調和銜接。按照一體化結構和有效管控,按照村莊規劃的系統,分年度分結構的系統發展構架,形成了這樣一套模式。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產業新村、產業莊園。孤立的農業種植不會提升土地的附加值,發展創意農業,把田園樂園、農業園變旅游景區,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產也不會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要讓生產勞動更具樂趣、讓加工生產更具體驗性,就會提升產品價值。可開發伴手禮等土特產品,擴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補。
發展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產業莊園、特色小鎮等必須匹配適度的建設用地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娛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會有更多的消費;建議集體土地不僅可以用于租賃住房,也應用于旅游康養服務。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應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為農旅項目不會有大量的國有建設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和流轉用地。沒有土地證、房產證,就沒有足夠的抵押,融資貸款比登天還難,想要擴大規模更是難上難。
因為長期缺乏資金,項目受到局限,不能做大做強,有的農人只好走民間借貸逼上還高額利息之路。所以如何打破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的困局,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鼓勵政策、打破信貸瓶頸。
村集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借鑒袁家村模式成立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入股開發鄉村;企業也可以采取眾籌、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鄉村熱愛者共籌共享;開發共享農莊、共享果園、共享菜園、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僅僅是資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脈、營銷等無形的資源。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眾人拾柴才會火焰高。
一個城市的品牌營銷不僅僅局限于城市,也應包括鄉村、景區景點和土特產品。我們的城市營銷不僅宣傳景區景點,還應從美麗鄉村、產品品牌上進行包裝推介。把一個項目、一個景點、一個產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個項目一個企業單打獨斗式的營銷。政府打捆推介,項目好了,政府的稅收也好了,農民也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借助網絡力量展現真實的農村和農民生活,通過鄉村環境的秀美、農家生活的恬靜、深山老林的野趣,打造農民“網紅”,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讓人們看到農村的新變化和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搭建一座城鄉互動、文化溝通的橋梁之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鄉村經濟發展,正日漸形成了“鄉村主題化、體驗生活化、農業現代化、業態多元化、村鎮景區化、農民多業化、資源產品化”等新趨勢。
(來源:微信-綠維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