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為落實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2022年全省旅游發展大會有關要求,加快生態旅游區建設,促進全省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共同發布“山東省生態旅游區創建單位名單”,山東16市共34家單位入選,它們在保護和修復黃河等自然生態方面,均有典型示范推廣價值。
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的前提和理念,生態旅游能夠憑借自身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內涵讓游客獲得愉快的旅游體驗。《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對生態旅游示范區這一概念做出了解釋——“是以獨特的自然生態、自然景觀和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為依托,以促進旅游者對自然、生態的理解與學習為重要內容,提高對生態環境與社區開展的責任感,形成可持續開展的旅游區域。”
創建生態旅游區是山東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示范性”地為全省區域內各個生態旅游區在保護、修復黃河等自然生態的做法上提供了可參照、可學習,且值得推廣的范例。
除了發揮宏觀上推動大區域內各種自然生態資源、人文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功能,面向游客,生態旅游區的創建還能夠發揮其在教育宣傳上的功能。
對于游客來說,生態旅游不僅僅能獲得優質的生態體驗和身心上的享受,在旅游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認知以及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加。
根據《山東省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單位評定辦法(試行)》,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單位應具備幾個條件。首先要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并具備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系統;其次要有明確的生態功能和生態保護對象,且在近一年中無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旅游安全等重大事故。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今年的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應具備的條件擴大到十條:
規?;?、品牌化、差異化,意味著旅游區應有較大規模,且具有品牌影響力,能滿足游客的差異化需求,還要避免同質化,凸顯地方生態特色;
在土地、環保、消防、衛生、安全等方面,旅游區要符合相關政策規定;
生態資源保護效果良好,生態觀賞游憩價值較高;
有良好生態環境及基礎設施,具體包括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公共廁所,以及完備停車場設施,生態區域內要配備信息咨詢、宣傳展示、公共休憩、便民服務等設施;
旅游區域內的生態文化傳承保護、轉化利用較好,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得到合理保護利用;
生態環境優美,人居環境良好,鄉村社會生態文明程度較高;
生態旅游業態及生態產品豐富,包括觀光、農事體驗、民俗文化、休閑游憩等類型多樣的生態旅游產品;
開發出一系列有當地特色的豐富多樣的生態旅游文創產品;
可持續性好,生態旅游區通過旅游綜合服務,實現生態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生態區域內居民關系和諧;
生態發展保障機制完善合理,有完善的生態旅游投訴和安全保障機制。
早在2011年,國家就出臺《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根據資源類型,并結合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區可分為七種類型:
以山地環境為主而建設的山地型生態旅游區,適于開展科考、登山、探險、攀巖、觀光、漂流、滑雪等活動;
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森林型生態旅游區,包括大面積竹林(竹海)等區域,適于開展科考、野營、度假、溫泉、療養、科普、徒步等活動;
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草原型生態旅游區,包括草甸類型,這類區域適于開展體育娛樂、民族風情等活動;
以水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濕地為主而建設的濕地型生態旅游區,主要指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也包括江河出???,這類區域適于開展科考、觀鳥、垂釣、水面等活動;
以海洋、海岸生物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海洋型生態旅游區,包括海濱、海島,這類區域適于開展海洋度假,海上運動、潛水觀光等活動;
以沙漠或戈壁或其生物及其生境為主而建設的沙灘戈壁型生態旅游區,這類區域適于開展觀光、探險和科考等活動;
以突出的歷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態及其生境為主建設的人文生態型生態旅游區,其適于歷史、文化、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以及適當的特種旅游項目及活動。
依據以上對生態旅游區類型的劃分辦法,本次入選山東生態旅游區創建的39家單位集中在了四種,分別是山地型、森林型、濕地型、人文生態型。
山地型生態旅游區是上述7個類型里唯一以地形地貌特點而劃定的旅游區。山地通常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而山東便是以泰山為最高點,山地從中部開始突顯,形成了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的中南部地區,向東至半島地區各市,亦有大面積山地丘陵,山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14.59%。
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給我省帶來了豐富的山地生態旅游資源。在山東省中南部,就分布了濟南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岱岳區泰山九女峰生態旅游區、巨野縣青龍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等。其中,泰山九女峰生態旅游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型生態旅游區。景區內山清水秀、林深景麗,山區綠化覆蓋率達 75%,負氧離子含量峰值更高達19.2 萬個/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對自然生態最大限度的保護以及合理利用是該景區打造示范級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抓手。同時,九女峰地理位置優越,距離京滬高鐵泰安站、京臺高速泰安西出口僅4 公里,區內九女山路直通泰安市旅游集散中心,距離僅4 公里,方便的交通拉近了旅游區與民眾的距離,完善的交通設施增加了景區的可接近性。
在山東半島,榮成市石島生態旅游區通過規?;\營、豐富生態旅游業態、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三個重點方向來實現生態旅游區的可持續性。旅游區內囊括赤山、東楮島、甲子山、核電科普館等自然和人文生態景點,還開展石島旅游休閑度假區、國際海水浴場、桃園民俗旅游度假村、石島灣高爾夫球場等豐富的旅游產品。在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上,區域內設置了8處游客服務中心,2處國家二級旅游驛站,以及5家旅游星級酒店,5家旅行社。
在今后,我省的各山地型生態旅游區可以更加廣泛、科學地利用山地的地形地貌特色,根據不同的功能定位和自然條件開展科考、探險、攀巖、漂流、滑雪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游客的生態體驗,加深游客對山地生態的認識。
由于歷史上先民的開發時間較早,土地被大面積開墾為農用,所以如今山東生態等級較高的森林資源實際上并不豐富。這也意味著,從總體來看,山東省內的森林生態功能相對較弱。而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它要求游客除了欣賞美景外還具備有較強的環境意識。所以森林型生態旅游區既是對適合游客消遣休憩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可以通過旅游開發帶動森林生態保護,促使游客提升對保護森林的責任感。
東阿縣黃河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首個在平原上建起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其受縣境內奔涌黃河的滋養,森林覆蓋率達72%。公園內空氣質量、土壤質量、地面水質量均是國家一類標準,自然生態系統完整、原真,生長著各類植物67科237種,野生動物300余種,其中珍稀鳥類達120 余種。除了在自然生態上的稟賦,公園還著力打造針對中小學生的生態文化研學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區域內生態文化得到保護利用,讓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得到合理保護傳承。比如,學生們可以在艾山體驗農耕,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陶泥制作和剪紙,還可以在魚山聆聽國家非遺魚山梵唄,并沿黃河大堤路接受動植物科普,了解母親河的悠久歷史。
在萊州大基山景區,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景區被群峰環抱,中部是幽幽山谷,谷內松柏蒼郁,楓槐蔥郁,間以桃紅李白,構成了流芳溢翠的林海景觀。大基山是中國道界五大名山之一,區域內有豐富的道教資源,還有四千多年前的岳石文化遺址,歷代名人摩崖石刻二十四處,更有著名的北魏鄭道昭石刻。游客深入蒼翠林海,呼吸自然氣韻,走過古代道家圣賢走過的路,修身養性。
基于現今省內森林資源的現狀,各森林型生態旅游區仍然要堅持以保護為前提,以實現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為責任,實現生態資源和生態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
因為地形特點,除了黃河以外,山東境內的水系多呈現短小密布、分布復雜的特征。濕地的出現與河湖水系密切相關,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提供旅游資源等方面上,濕地都做出了極大貢獻。
濕地生態系統包含了濕地植物、棲息于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作為我國北方典型的內陸濕地,博興縣麻大湖旅游區便是以蘆葦濕地為核心,湖區魚類資源豐富,水生植物繁多,依靠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證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旅游區規劃科學,現已形成生態保育區、水質凈化區、恢復重建區、合理開發區、科普宣教區五大片區。同時,麻大湖還具有調蓄洪水、維護物種多樣性、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重要生態作用。
位于東營市的龍居灣生態旅游區是由于黃河流經而出現的濕地旅游區。黃河在東營區龍居鎮形成90度大彎角,被稱為黃河九曲十八灣的最后一灣——龍居灣。由于有黃河大堤、南展大堤和干渠的圍合,該區域內的濕地、森林和水面共同構成了一處復合的生態共同體,是一處相對封閉的高質量生態系統。而旅游區內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也為其發展旅游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載體。像是麻灣險工、黃河揚水站工程、德大鐵路龍居特大橋,還有“短穗花鼓”“鹽垛斗虎”“龍居的傳說”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濕地資源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生態觀賞游憩價值較高。在合理保護、科學規劃的背景下,濕地型生態旅游區是適合開展研學活動、生態教育、農事體驗,打造豐富生態旅游產品體系的絕佳場所。
人文生態型生態旅游區突出的是在地歷史和當代文化及因文化而興的生態環境。因此,人文生態可以是代表了一個地區或國家千百年來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智慧,也可以是體現在當代人民身上的價值追求、精神面貌、優秀品質。
其中,前者可以體現在惠民縣孫子文化生態旅游區上。當地作為孫武故里,積極推進孫子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與孫武密切相關的實物、場所皆保存利用良好。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被世界奉為“兵學圣典”,這也成為了濱州市惠民縣創建生態旅游區最響亮的人文“品牌”。2021年,當地設立孫子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室,進一步為推動孫子文化與旅游、城鄉、生態融合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同時,當地街道辦投資 715 萬元對轄區進行了升級打造,對轄區內村莊進行道路硬化、排水溝修建、文體活動場所建設,大大提升了區域內的人居環境,豐富了群眾的文化活動。
位于濟南市長清區的水墨雙泉生態旅游區曾先后獲得農業部“美麗鄉鎮”創建試點鎮、山東省省級文明鎮、山東省生態鎮、山東省旅游強鎮、山東省森林鄉鎮、齊魯美麗田園、省美麗河湖示范段等榮譽稱號,積極展現了當今村鎮人文生態的整體面貌,體現了較高的鄉村社會生態文明程度。而坐落于青島市嶗山區的櫻桃谷生態旅游區則是依托了嶗山櫻桃谷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整合烏衣巷會客廳,落雁臺,涼泉理想村,南北嶺等輔助點位,打造全省范圍內獨一無二的鄉村振興樣板,為全省人文生態型生態旅游區的創建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人文生態型生態旅游區要以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為準則,同時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區域內的文化價值內涵和符號元素,開發出能體現當地人文生態特色的文創產品,也要堅持規?;筒町惢l展,避免同質化、城市化、簡單化復制等現象。
(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 文/張子川)